视频来源:
真正的反重力应该被称为魔法|我们从未理解什么是反重力
整理工具:
whisper语音转文字
chatGPT文字组段落
Hello,大家好,我是陀。
我们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见过太多与魔法有关的故事。虽然故事中的场景令人向往,但许多人都认为那不过只是人类的想象力罢了。可在浩瀚的宇宙中,总还是会有些秘密的。那些被人类称之为魔法的事物真的就不可能存在吗?
伪科学之王
反重力这个词实际上被滥用了。相信许多人听到“反重力” 的第一瞬间只会联想到漂浮、飞行或在宇宙里失重的模样。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的话,那就错了。因为漂浮或飞行最多只能算是抵抗重力,它本质上与飞机、火箭和鸟类没有什么区别。而宇宙空间里的失重状态也并不是反重力,它只是微重力。
别忘记,太阳产生的引力强到令行星都无法逃脱,而那些比行星更小的物体只是会像房间里的灰尘一样四处漂浮,而不是反重力。
那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反重力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重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知道,重力其实是个谜团。而它成谜的原因是现阶段不太可能用实验来证明观点。这就是科学教同学最爱说的那句话:“不能被证伪的就是伪科学。”可问题是,提出这些观点的是牛顿和爱因斯坦。
在我们还没有抛弃用以太解释问题的时候,牛顿在1675年就发表过对重力的观点。他说,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因为太阳用以太作为食物,以太让太阳能维持其光辉,而以太向太阳流动的过程就表现为对其他星体的吸引力。
形象上我们可以理解成,像水中的漩涡一样,以太就是这些水分子。当它按照旋转的方式流入漩涡时,会对其他同样在水中的物体产生吸引力。而以太就像中国人说的“气“那样能穿越一切物质,所以引力会作用在一切物质上,从而才被牛顿称为万有引力。
但这种解释有个问题,物质和以太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以太要朝着物质流动?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尼古拉·特斯拉。
1938年5月12日,特斯拉在移民福利研究所发表了非常著名的重力动力学理论。他认为,只有当以太按照光速被卷入那些无限小的漩涡时,才能组成有重量的物质。也就是说,以太是物质的基础。
可这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以太和行星都同时在吸收以太,这会让它们之间的引力变得更强,以至于所有的行星都应该落入太阳才对。
所以特斯拉解释到,当以太凝聚成物质时,因为互相的摩擦从而出现了电子。于是行星就可以被看作带电的金属球,是电磁力阻止了行星落入太阳之中。也因为这种星体内的电磁力是从行星内部向外辐射的,所以重力的反作用力就表现为辐射的地磁力。
所以,这是特斯拉对重力的看法。
与特斯拉同时期的爱因斯坦跳出了以太的逻辑框架。他认为,引力不应该是远距离作用的神秘力量,也就是所谓的“以太拖动效应”,它应该是物体在保持直线运动时,因为大质量物体附近的时空出现了弯曲而导致的结果。这个观点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也就是越靠近引力中心的位置,时空的流动越慢。
敏锐的同学应该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爱老没有用以太的观点来解释重力,但却仍然保留了必须有一种基础元素流过所有物质的观点,而爱老认为是时间和空间。
所以,到这里产生重力的逻辑其实是没有变化的,它必须是某种元素运动时造成的。这也就意味着,重力的问题就等同于物质起源的问题,因为必须要找到那个基础元素究竟是什么。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科学界拼了命也想要搞清楚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它不单纯只是个童话故事或科普故事,而是它实实在在的能够改变整个宇宙。所以反重力是什么,大家应该多少有了些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反重力就是伪科学。
因为在相对论的框架中,反重力是成立的,并且科学家也的确发现了很多奇妙的现象。
几乎在所有相对论的科普视频中,都会用一张巨大的弹性棉布来比喻空间。在中间丢上一个重物比喻大质量的恒星,空间就会被弯曲,然后丢一些重量很轻的小球比喻成行星,最后得出结论:相对论就是这么起作用的。
可问题是,这个例子对,但它不完全对,它缺少了最重要的时间维度。
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爱老的相对论究竟有多反常识。1905年,爱老发表《狭义相对论》时,推定出双生子佯谬的预测。也就是说,有两个非常精确的时钟,一个放在地面上,而另一个放在高速运行的物体上去旅行。当旅途结束后,对比运动的时钟和静止的时钟会发现,运动的那个时钟变慢了,也就是所谓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慢。
而后来的《广义相对论》也提出了引力越大,时间越慢的预测。
为了验证相对论,1971年,科学家约瑟夫·哈菲勒和里查德·基亭带着四个原子钟登上了飞机,分别向东和向西做了两次飞行,其中飞行的高度也不相同。当实验结束后回到地面上,用四个原子钟的平均时间与海军的原子钟比较时发现,现实情况正如爱老预测的那样,时间的运动会受到引力和速度的双重影响。
到这里为止,虽然现象很反常,但仍然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内。
从这个实验中,科学家还得到了另一条更离奇的推论:时间和空间创造了重力,但它们是怎么办到的呢?
现在大家先忘记一切与重力有关的描述,我们一起做一个思维实验。
如果在地球上飘了一只松鼠,这时完全没有任何作用力,那么这只松鼠会一直飘在原地。现在我们根据相对论添加一个坐标系,横轴代表了时间的正向流动,纵轴代表了松鼠所在的空间。
那么在没有任何作用力的环境中,松鼠无论在什么时间点上,都只会处于同一个空间上。
可根据广义相对论,离地面越近,时间越慢;距离越高,则时间越快。从这个现象来看,松鼠头部的时间流逝比脚部的时间快。于是当时间开始正向流动后,松鼠在空间中的运动方向会自然地朝向引力中心。
换句话说,时间和空间在不用任何作用力的前提下,就创造出了重力。当然,如果在数学上还能推出更多的含义,例如时间与空间弯曲的关系、引力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在引力范围内的梯度等等。
说到这,敏锐的同学应该注意到了:在现有的物理框架内,反重力与时空穿梭就是同一件事。就是说,改变了重力,就等同于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再次提醒,这不是一个脑洞。
1994年5月,墨西哥理论物理学家米格尔·阿瑞别库根据相对论的推测,发表了一篇名为《曲速引擎:广义相对论中的超高速旅行》的论文。他原本的意图是为了证明,在相对论的数学框架中是允许超光速运动的。
他构建了一套数学模型,大概含意是说,在空间中创造出前后不同的时间膨胀区域,那么被整个区域包裹起来的气泡就能够实现超光速运动。
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飞出去,而是时空主动穿越气泡。所以气泡内不会受到惯性和引力的影响。
这篇论文一经面世,立刻引爆了整个学术界。而大约10年后,NASA接受了这个理论,他们派出了老鹰工厂中的首席科学家哈罗德·怀特接手这个项目。而3年后,他对外发表了三个十分重要的数学方程,分别是能够创造引力场、压缩空间的经线方程、时空和能量关系的度量方程以及所需能量的预测方程。
现在这三个方程,就被称为曲率引擎技术。
多提一嘴,老鹰工厂是新进推进物理实验室下最神秘的部分。许多人认为它与UFO有很多联系,但这个故事以后再说。
说回来,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能让人类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可能。但其实还有问题。我们知道,行星的运动状态里,还有自旋的运动,而最初的相对论没有解释为什么自旋会存在。
杨振宁先生就提出过这个疑问,他评价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非常美丽,但它以某种方式纠缠了自旋和旋转的状态,而这一点应该被修正。”
卡尔·斯瓦西就曾经为了解决爱因斯坦方程中自旋的问题,提出过观点。他说:“一切物质都在旋转,即使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其实,爱因斯坦本人自己也注意到过这个问题。所以在广义相对论中,还提出了参考系拖拽效应的预测。爱老认为,具有质量的物体在旋转时,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微妙的拖拽效应。不太恰当的理解,就像是水面漩涡附近会出现扭曲的波纹,而这些波纹改变了时空间的梯度。换句话说,自旋的物体也能够影响时空间。
这个预言也被证实了。2004年4月20号,为了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科学家们发射了一颗卫星,它由四个精确对齐人马座的陀螺仪组成,被称为引力探测器B。这颗卫星的轨道速度和高度都经过严密的设计,为的就是精确计算地球附近的时空密度是如何分布的。
可在运行了近一年后,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不仅广义相对论正确,甚至旋转场造成了时空扭曲这个预言也同样正确。
在这里,也要插个嘴。大家看到这里一定认为科学验证就是真理,古代那些玄学就必然是错误的。但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1687年,牛顿就通过以太的角度,计算过旋转轨道的问题,结果虽然是有误差,但误差非常之小。牛顿本人也解释过出现误差的原因,他说:“星体旋转轨道的问题,是因为月球、太阳和其他众多星体引力造成了微扰效应。但我们的数学工具不能解决三个或多个星体之间引力关联的问题。”
所以,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就针对三体或多体问题求解,最终才演变成了大名鼎鼎的混沌理论。所以,并不是玄学的观点不正确,只是人类没有找到更好的工具来计算这些问题,或者是现代人压根不能理解先人的观点。
说回来,既然验证了旋转场能够对时空产生拖拽效应,也就是说它可以改变时空,那是否能够让时空逆转回到过去呢?
时空逆转
回到过去这个命题,乍一看只是科幻脑洞,但相对论的框架是允许时间向后逆转的。
这一部分有点抽象,所以我们用《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外加一些有关的理论来说明。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很老套,只是简单的英雄拯救全人类,但它的物理设定很奇特,由大名鼎鼎的基普·索恩博士指导,所以在整个电影中都充满了相对论和现代科学界的观点。当然,还有一部分玄学的观点。
电影情节一:
男主乘坐飞船来到一个全是水的星球上,他们想要检测这里的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移民的需要。但问题是,星球的引力有巨大的梯度差,也就是越靠近地面,时间流动得越慢。所以他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返回主舰。但很不幸的是,船员们在这里出了一些意外,延误了几十分钟。当他们再次回到主舰时,发现那里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年。
电影情节二:
当男主落入黑洞后,他帮助人类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但再一次回到地球时,他的女儿已经变成了暮年老妇,而男主的年纪却几乎没有变化。
在这两个情节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相对论中描述的时间是很奇怪的。它并不是一个常数,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惯性参考系相对的。简单来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流过了一份单独的时空间。但由于我们都在地球上受到同一个重力场的影响,所以会感觉到时间是一致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多次介绍过,GPS卫星就有时间与我们不同的问题。相对论这种反常识的时间状态是已知的,但同时牵扯出了另一个问题——时空究竟是如何流过我们不同的身体的?
如果时空只是一个数学概念的话,它就不具备现实意义。所以,时空间必须是某种物质。于是,就得出了另一个可怕的科学预言:在我们所在的三维时空之上,有一个由时间构成的四维时空,而在那里时间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
在电影中,男主落入黑洞后,进入了四维时空。在这里,时间就全部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男主不停地看着自己经历过的事。电影中展现的只是过去的场景,但根据理论,未来也是能够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说这个预言很可怕的原因。因为能看到还没有发生的未来,就意味着打破了因果关系,这是妥妥的玄学。
所以,电影没有拍出这个细节。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说。
科学家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37年,荷兰数学家威廉·雅哥布·范斯托库姆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精确解,他计算出引力与时空梯度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发现,在旋转场中,《广义相对论》允许物质在时间线上回归原点空间。
这句话很抽象,但在《复仇者联盟4》中,钢铁侠就是通过莫比乌斯环的数学规律,计算出如何让粒子时间逆转的。当然,莫比乌斯环跟这个其实没什么关系,这是电影乱拍的。
之后,到1949年,威廉的这个数学猜测被另一位数学家库尔特·弗里德里希·哥德尔证实它是正确的。于是,《广义相对论》能满足时空逆转的预测,就被称为CTC闭合类似曲线。而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相对论中的参考系拖拽。
前面我们介绍过,旋转的物体会造成周围时空被拖拽。而《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第二种情况:快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拖拽时空间。第三个与运动无关,它也是最玄学的,所以向来很多人都不提它。它说的是,当运动物体周围出现质量增加后,运动物体的惯性也会增加。这叫做静态质量增加。
而一切与惯性有关的实验都很难做。惯性在某种角度上也被认为是引力的一种表现。不太恰当的打个比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在跑步比赛时,有个暗恋对象在帮你加油,这时通常情况下你会跑得更快。不过,我们要把运动的人和暗恋对象换成天体。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占星术和星象也有科学依据了?不同星体位置的组合能创造出不同的时空间梯度,这必然是玄学,所以很多人是不提的。
这扯得有点远,我们说回来。依托前两种参考系拖拽,就成为了时光机器的理论依据。因此,衍生出了很多时光机器的理论模型。包括用超大质量不带电磁特性的旋转球体为基础的时光机,叫做克尔真空。黑洞可以勉强算作这一类。
一根无限长或充满负值能量,并且旋转的金属珠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个理论叫做提普勒柱体。利用上下两个高速旋转的强磁体,外加直线拖拽的光束发射器,这被称为安德森时空引擎。还有利用电磁技术的循环光束、宇宙弦技术等等太多了。
据我所知,以CTC曲线为基础的时光机理论大约就有十四五个,以后我们再慢慢介绍。
故事说到这里,很多人意识到了问题。这动不动就是光速、大质量的星体自旋,那动力从哪来呢?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科学和玄学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了。
科学与魔法
能推动时空扭曲的能量必然与现在大众已知的技术无关。无论是核聚变还是裂变,甚至连开启虫洞所需能量的理论下限都没有达到。
基普·索恩博士在电影《星际穿越》的剧本里,其实就有个小插曲。最初导演想通过黑洞令男主穿越时空,但博士摇了摇头告诉他,黑洞内部的电磁辐射和真空涨落会很快就把飞行器和男主一起从这个宇宙中抹掉,所以你更应该用虫洞的概念来讲述穿越时空的故事。导演听后觉得博士说得对,那么虫洞应该怎么来讲这个故事呢?
于是博士思考了一会,却告诉导演:“算了,你还是继续用黑洞吧。虫洞理论有太多科学假设,也有个巨大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释。”
在导演疑惑地继续追问后,博士才缓缓讲述了另一个更加庞大的故事。
当量子学被发现时,许多科学家就已经意识到,我们所谓的“真空里什么都没有”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真空中应该充满了人类无法观测和发现的物质。直到迪拉克推演的电子相对论方程被发现是个等式,并且方程的结果里出现了负值时,人们才意识到空间中不仅存在我们所知的能量,还有所谓的负能量。
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现反物质,迪拉克就预言,整个宇宙为了让能量和粒子的正负保持平衡,空间中就必然存在一种带有正电的电子海,这就被称为迪拉克之海。
根据迪拉克方程的推算,人们发现反物质所携带的空间能量竟然大得惊人。费曼教授与惠勒教授在非正式科普文章中曾这样描述:即使一个只有灯泡大小的空间,其内所蕴含的空间能量就足以令全球的海洋一起沸腾。
这并不是量子物理的又一个奇幻推测。同样根据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发现空间中蕴含的能源是巨大的。比如,如果在未来的一千年里,每天都让地球的自转速度减慢0.0007秒,人类就可以从引力中榨取出相当于一座50兆瓦发电厂连续工作23,000年的电力总量。
如果这种能源能够被人类利用,那么开启虫洞就不再是什么科幻作品了。
但因为CTC曲线的存在,也就是说,物质在时间线上是可以轮回的,我们能够回到过去。这个理论虽然美妙,但它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博士向导演介绍了一遍什么是祖父悖论,也就是说,如果回到过去把祖父干掉了,那么我还会不会存在?
因此,博士告诉导演,宇宙中应该存在某种神秘的审查制度,一切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东西都会被这个宇宙抹去,但却不会被数学抹去。
1932年,卡尔·安德森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也就是电子的反物质后,宇宙审查制度的说法逐渐被接受了。
真空的量子涨落和卡西米尔效应中出现的神奇力量证明,反物质会在空间中的各个角落突然蹦出来。平时我们无法察觉是因为它和正物质的湮灭速率太快。但在黑洞附近,情况会发生变化。当在黑洞的视界边缘处蹦出了一对正反虚粒子后,就存在某种可能,让其中的一个粒子落入黑洞,而另一个则留在视界边缘。这时对于黑洞来说,相当于发生了一次粒子辐射,而这个概念就是霍金辐射。
那么,落入黑洞中的到底是正粒子还是负粒子呢?霍金认为,为了保证空间能量的守恒,黑洞必须归还这部分能量,所以必须是负粒子落入黑洞,然后它与黑洞内部的正物质发生湮灭反应,从而归还空间能量。这就是黑洞蒸发的由来。
而宇宙审查制度也是同样的方式。当打开了虫洞后,必然会出现与黑洞相同的可能:一些反物质落入了虫洞内部,然后像黑洞那样摧毁掉一切进入虫洞内部的物质,并且把虫洞蒸发掉。所以,基普·索恩博士和霍金博士一致认同,宇宙里必须拥有一种被称为奇异物质的东西存在。只有这种物质才能稳定承载虫洞,拒绝反物质落入其中。这样人类才有可能达到超光速旅行或者穿越时空。
但这时,问题就从量子场论变成了量子引力论。可现在这两个学说之间没有太多交集。用虫洞的思路恐怕会让电影饱受争议。不过索性就用黑洞好了,反正也没人知道落入黑洞的奇点时究竟会发生什么。
导演听完这些理论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对着博士说:“要不咱们用这些理论再合作一部电影吧。”
所以,现在我们得知了很多与空间能源有关的理论,但理论终归是理论。现实中,存在这么魔幻的事吗?
答案是肯定的。
很多人都知道,螳螂虾是一种非常猛的生物,尤其是带“拳击手套”的这一类。它们捕食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直接给猎物一拳,但这一拳却打出了整个生物界中最猛的一击。
根据测量,螳螂虾出拳的加速度相当于在0.2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每小时。拳头最终砸在猎物身上时,最高时速达到45英里。但奇怪的问题不在这儿。
生物学家凯特·菲比曾研究过,螳螂虾打中猎物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她发现,在短短的0.0006秒内,猎物竟然被揍了三下。而在高速摄像机和光谱分析下观察到,猎物挨的这三下有两拳是螳螂虾打的,而中间的第二下是它在水里打出的真空区域,发生了小型爆炸。虽然范围很小,但非常猛烈。这一瞬间的温度甚至超过了太阳表面的温度。
这个现象至今没有解释。
但我们整理一下关键词后,却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振动、真空、释放能量、光与热。这与霍金的黑洞蒸发理论实在是太像了。当极高速度撞击时,会产生一个负压的真空区域,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在真空里更容易出现正反物质。那么,就有概率一些反物质朝着真空区域的中央移动,也就是落入压力更大的地方,而正物质则留在边缘处。
于是,空间中不平衡的正反物质会发生湮灭反应。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它的温度能超过太阳表面的原因。它与霍金辐射的理论大致相同。而这类发生在真空中辐射的现象就被称为量子真空零点辐射。
与螳螂虾近亲的枪虾也有类似的现象。当它在水里喷射出一道时速高达100公里的水柱时,同样会出现发光发热的问题。
但这个理论的猜测意味还是太重了。有没有可以佐证的实验呢?
其实有。1933年,法国科学院曾发表过《水下发光的泡泡》这篇文章。1934年,德国科隆大学在研究声纳时,用超声波对准显影液,也同样发现了水中发光的泡泡。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很难分析这些现象。
于是,直到50年后的1989年,才由弗里佩·盖坦和劳伦斯·克鲁姆改进了实验。他们独立制造出了在水中发光的小气泡,并命名为声致发光现象。
这个实验很简单:在玻璃瓶的左右两侧各放置一个可调频的超声波发生器,在计算好驻波的位置后,向中间推入一些例如氦气或氩气这类惰性气体。当然,直接用空气也是可以的,只是效果会差一些。而液体也有讲究,总的来说,密度越大越好。当小气泡被驻波束缚在某个位置时,大约振动100个声波周期后,就会出现发光的现象。
这跟螳螂虾的现象一致,发光的同时伴随着巨量的温度。在光谱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是,小气泡内的温度竟然高达2万至100万摄氏度。当然,这个结论很多人并不赞同,因为在液体中测量温度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水会吸收电子波。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温度区间是有问题的。但即使用最严格的测算,气泡内的温度也远远高于太阳表面。
因为声致发光现象的超高温度和超高压力,许多人认为这个小气泡可以用来做核聚变反应。这个技术的模型被称为气泡核融合,但跟今天的故事没什么关系,以后我们再说。
所以,在声致发光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关键词:振动、真空、释放能量、光与热。
老粉肯定还记得,陀在虫洞那期视频中,介绍过一个远古高科技设备——鱼洗盆。当时我们就说,鱼洗盆是古人利用振动、电磁、静电场这种复杂组合,开启了一扇神秘的能源大门,而输入的能量只需轻轻摩擦而已。
结合今天的故事来看,是不是觉得也有了一些可能?
但那些制造鱼洗盆的古人们到底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会理解能量,甚至是今天都少有人知的空间能量?
玄学与科学重合的部分
视频开头我们就介绍过,爱因斯坦相对论把以太换下了舞台,但却没有改变一个相同的认知:重力的产生是因为宇宙中某种基本元素流过了每一个物质。相对论认为是时空,西方玄学称它是以太,而中国的文化把这种物质叫做“道”。
在这里插个嘴,某些地方说组成世界的是“气”,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太平经》就介绍过“道”和“气”之间的关系。说的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就是“不可明”,也就是所谓的“道”。在宇宙六级中,道是变化的内因,元气推动了道,从而化生出了宇宙万物。元气用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有形的物质。
而在《悟真篇》中说得更加直接:道是从虚无世界里化出了一气(炁),而气(炁)又变阴阳,阴阳合体再生三体,而三体则演万物。所以,在道家看来,道才是世界的本源,才是组成物质的基础,而气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量或方式。于是,才衍生出《黄帝内经》和中医用气的概念,或气衍生出的阴阳来调理。
道术的根基也是炼气,包括炼丹术,它的本源也是从元气论开始。这种基础性的概念不能错。
说回来,为了讲明白这个故事,我们就要重新整理一下国内外在古信仰里,究竟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其实对于华人来说很简单,“中”与“国”这两个字就是华语文化的核心。这两个字最早记录于西周贵族坟墓中的一个青铜尊,叫做何尊。在它底部刻有122个铭文,其中一句话写着:以这片土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用以统治万民。《说文解字》也描述,夏就是天地国中的人。
所以,“中”与“国”这两个字其实分别都有含义。国很容易理解,跟今天的概念差别不大,但这个“中”就很特殊了。
商朝时的人相信,宇宙是由神仙所在的天和人类居住的地组成。在天上中央的位置有天帝,地上的王仙逝后就会来到天帝所在的中央国度,而这个帝国又被四方所环绕。管理这里的就是四凤,又叫做玄鸟,他们主要负责天界与四方之间的联系。
而人类所在的地也类似,地上的中央国家被四方所环绕。但不同的是,人间的神兽是虎,它镇守四方与国界之间的边缘,叫做“四缘”。地面之下的水里有神龟,能感受天界的旨意。而人间与天界的交汇,或者说来往的通道,就是龙。
注意,商朝时龙的形象不是图腾,它有功能性,一会我们会说。
于是,在这样的信仰中,就出现了能沟通天地的大祭司,而这些大祭司通常就是所谓的国王或皇上。这就是古代皇权天授的信仰由来。人们相信只有皇帝才能沟通天地,这个逻辑直到清朝还是一样的。
在商朝人的信仰里,天空中有很多看不见的神兽和神仙在管理着人间的自然变化。而人类是可以通过技术、法器、阵法、药物把那些看不见的神灵困在石头里为人类所用。
不仅这样,商朝人对龙的观点和今天也是不同的。今天更多会把龙看作图腾,也就是说,我们相信龙可以驱邪避凶,但商朝人认为,龙是某种获得神力、进入天界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技术。
这种信仰今天还存在。澳洲和印度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成年礼时,钻进树洞或织布扎的龙口中,寓意获得了上天的认可,被赋予了神性。
而这些想法都来自于商朝一种被称为“上导”的信仰。这种神秘的信仰今天还没有发现文字记录的来源,没人知道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却记录了夏商周的王都会通过“上导”的方法来行祭祀、占卜、礼乐等玄术。
现在普遍认为,道家哲学和《易》就起源于这个神秘的信仰。这一部分学术气太重,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郭静云教授写的《天神与天地之道》这本书看一下。
虽然无从得知“上导”的具体内涵,但从商朝记录的习俗中得知,当时的人理解,人可以通过神龙的通道获得启示与天界沟通。人间的祭祀会用石像、符文、乐器、唱跳和咒语施展天界中的力量,而这在后来就演变成了所谓的道术。
如果我们假设道家是一门记录远古科技的学说,那会如何呢?在道家庄子《齐物论》中,第一段就描述:
子游刚好碰见修炼时的子綦,他问道:“几天不见,你不光外形出了问题,怎么连精神都变得如同枯木一般?”子綦回道:“你问得太好了,今天我就像死后复生一般。你听说过人发出的声音,但却不知道大地也会发出声音。即便你知道大地有声音,却不知道天也可以。”
子游追问:“这到底是什么鬼话?”
子綦继续说道:“大地发出的气叫做风,一旦发出,万物的孔洞都会跟随着怒吼起来,像树、像动物、像火烧、像哀嚎等等。”
子游说:“大地的声音不过是众多孔洞的声音,人发出的声音也不过就是竹管乐器罢了。那天上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回道:“风吹过不同的孔洞有不一样的声音,这取决于它们自身的特质。这叫做自然。然而,这些自身的特质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说,天的声音让物质拥有了区别。”
这乍一看完全不知道庄子究竟想说什么,既没说明白物质从何而来,也没说明白天地人之间的准确关系。但在看到符号学家罗特·劳勒在1982年发表的《神圣几何学:哲学与时间》这本书后,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观点。
书中描述,从宇宙到原子,每一个运动都有节奏和周期,就像振动那样,它与声音的本质相同。虽然不能被我们的耳朵感知,但振动之间的关系却可以比喻成听觉。因此,所有的原子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能量形式,它在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属性。不同物质之间的融合、发生的化学反应等等,都能像音乐那般,必须拥有某种和谐才成为了可能。
正如古人的直觉,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为研究宇宙提供了一把钥匙。而现在我们得知,光、颜色、重量、热量、磁流或心脏里泵动的血液都是一种振动而已,它们共同组成了宇宙的交响乐。
这段话说得非常透彻,罗特也让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了解到了古人对声音和振动的理解与今天的不同。他们认为振动是万物关联在一起的纽带。而罗特同时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振动会组合成复杂的神圣几何形状,从而推动以太打开那扇神秘的大门。
这些说法虽然过于玄学,但从之前我们介绍的声致发光现象和鱼洗盆,似乎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奇幻的世界。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故事,无论科学还是玄学,都认为世界必须拥有一种基础元素,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它组成,并且被它衍生出的规则所控制。而这个规则在科学中表现为作用在万物身上的引力或狭义上的重力,它就是现在已知一切物质都无法逃脱的规则。
而在科学不断深入探索后,爱因斯坦推测重力的出现是由时间和空间决定的。于是在相对论方程中提出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预言,而百多年过去后,这些正确的预言成为了今天科学的奠基石,并且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
人们开始思考是否能够控制重力,或者说,人们想要控制组成宇宙的基本规律。
然而,在玄学中,这个话题讨论了几千年之久。无论是成仙永生,还是那些奇幻的魔法,都与现代科学的最终目的一致:人类想要获得操控宇宙物质的能力。
于是,人们不断从能量、信息、规律、基础元素等各方向开始思考。而在现实中,例如声致发光和时间的异常流动等现象,都在告诉我们:或许操控宇宙的规律或反重力是有可能的。在科学中,人类已经有了思路,并且正在付出实践。然而在玄学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远超当今的远古科技或称之为魔法的图景。
而这个故事或许是这样的。
脑洞大开
相传古代西方炼金术出自于《翠玉录》。现在得知的英文版本是由牛顿翻译的,许多人也都讨论过《翠玉录》那13句话。我们简要地把内容介绍一下:
他说的是,这就是真理,它是创造唯一之物的奇迹。要明白上就是下,下也与上无异,照物主用它孕育了世界,所以万物同源。太阳是他的父亲,月亮是他的母亲,他在风的子宫里孕育,大地用乳房滋养了它。它是宇宙最完美的本源,但当它变成土后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把它撒在泥土里就能与火相离,也能让精妙之物从粗俗中呈现出来。
它从地升上天,再从天国回到地面,聚集了上下万物的力量,如此便拥有了整个宇宙的荣光,能使黑暗远离。它无比强大,能超越一切精妙,进入一切坚硬之处。宇宙就是这样被创造。按照这个过程,这唯一之物产生了这么多非凡的变化,这就是关于太阳的工作,这就是我要说的全部。这个“我”指的是赫尔墨斯,也就是传说中《翠玉录》的作者。
这13句话就是西方炼金术的起源之一,另外两种起源以后我们再说。
相传赫尔墨斯曾经留下过许多文献,收藏在亚历山大港的神庙中。这个地方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亚历山大灯塔所在的地方,但很显然这已经是神话了。
与道家的老子一样,许多后来的学者引用过文献中的内容。而五世纪时,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有一个叫斯托比的约翰的人,整理了一份赫尔墨斯的对话集。其中,赫尔墨斯有一段对话说的是:人类将会研究整个自然,观察石头的性质,解剖动物或自己想要搞明白是如何形成的。而赫尔墨斯就把智慧藏在了石头里,等待能发现它的人。这个人将会带领一群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去往幸福的天国。
这本书的名字的含义是《宇宙的瞳孔》,这就是共济会自由石匠的由来之一,指一群在石头里寻找智慧的人。所以炼金术的内涵是寻找宇宙奥秘的方法。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也有一句话,与《翠玉录》描述的是一样的,甚至连语言都几乎相同。
这句话说的是:
他看不见,叫做夷;
听不到,叫做希;
摸不着,叫做微。
这三种状态的来历未知,但却能够浑然天成。它的上面不会光亮,下面也不会昏暗,纷纭不绝,存在各个角落,却又说不清它是什么。它最终的归途是虚无。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东西,这叫做恍惚,或若有若无。看不到它的来处,也看不到归途。但通过远古时候的“道”,就能驾驭现实中的事物,了解宇宙的来源,这就是学习道的规律。
所以,全世界的古人都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种方法,可以操控世间的万物。即便在今天,科学被当作信仰的时代里,人们也大多愿意相信这个概念。尖端科学不断在寻找奇异物质、空间能源、反重力,甚至是统一场的可能。而在玄学中,这门技术却更加复杂。
礼器上那些有严格标准的符文、青铜器记录的复杂祭祀活动、宗教流传的咒语和仪式,以及那些用血液的红祭,究竟与这些奥秘有什么关联呢?
联想到这里,一幅宏伟的祭祀场景出现在了我们脑海里。
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是系统性的,他们没有像今天这般单独钻研某一个领域。所以,声音、电磁、光等等自然元素都被涵盖进了祭祀的仪式内。他们集体吟唱出能沟通天地的咒语,震耳欲聋的声响推动了例如鱼洗盆那样的未知设备,放大了振动的能量,再通过某种方位的组合,让振动交织在一起,从而开启了巨大的空间能源。
就像声致发光那样,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可以媲美太阳表面温度的光亮。而那些大型的青铜器会因为材质的厚重或铸造时的有意设计,成为控制空间能量的容器,就像电容那样。这时,或许会出现某种反重力漂浮的特性,就像声波飘浮那样。
于是,根据神秘规则排布的九尊大鼎飞上了天空,并如同太阳那样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但即使开启了空间能量,仍然不够。大祭司带着众人围绕着篝火,模仿行星公转那样,开始舞动起来。人是天然的导体,许多人一起围着篝火旋转狂欢。就像旋转的物体会对时空产生拖拽效应那样,这些人的舞蹈搅动起了周围的时空,并配合了空间能量,开启了一扇能通往神界的虚空之门。
不久后,神兽或神圣的能量从这扇大门缓缓而出。但不同于我们曾经知晓的那样,人类虽然崇拜他们的力量,可在人性中,我们却想要把这种能力占为己有。
于是,大祭司手起刀落,用牲畜或人类的血液这种天然的导体,配合陨铁这类远古法器,制造出一个巨大的电磁网络,把这些所谓的神兽或能量封入雕像或巨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巨石雕像可以改变一方水土的自然风貌。
这出自于比巫覡更加古老的萨满神杀信仰。人类在神话时期是相信人可胜天的。后羿能射日,女娲会补天,正是这种信仰的产物。
于是,世界上不再出现那些奇迹般的建筑和雕像,也慢慢地没有了那些玄幻的故事。人们开始逐渐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有这些诡秘的行为,但在我们的习俗和基因里,却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在之前介绍的那本《宇宙的瞳孔》中,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因为人类的蛮荒和欲望,滥用祭祀获取邪恶的力量,污染了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土、水、火、风,还有地球(这里指元素意义的地球)。于是,五种元素向造物主抱怨他们的遭遇。但造物主说:“你们不用担心任何东西,就顺其自然。我为你们准备了神圣的意义,你们的纯洁不会被改变,但我会监视世上的一切行为,每个人都会受到相应的对待。”
这个故事似乎有些宗教性,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些曾经水土丰沃、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古老文明所在的地方,今天来看,早已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这些文明不仅一夜消失,甚至所在的土地风貌也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联想到了电影《魔兽世界》。一个邪恶的大祭司为了达到他的目的,选择信仰以生命作为营养的邪能。虽然能短时间获得巨大的魔力,但却不可避免地让所有生灵为其买单。
在现实中,楼兰、秦始皇、两河流域、非洲、美洲、印度这些古文明曾经所在的地方,不就正如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在贫瘠的土地上,整个文明一夜之间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那会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可能:那些拥有远古高科技的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没有选择破坏与邪恶,他们选择隐匿起来,并平和地生活下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后,演变成今天所谓的外星人或UFO呢?